臺灣著名作家劉墉的孫女要參加朗讀比賽,劉太太讓他輔導。
于是,有一段時間,劉墉每天要給孫女上課。
但他教孫女時,卻是規矩嚴格,說幾點就是幾點,早一分鐘也得在外面等。
下課時間到了,多一分鐘也不延長。
劉墉稱,這是存心的,目的是讓小孩建立起時間觀念。
講課時,劉墉也常讓七歲的孫子旁聽。
雖然孩子很頑皮,但旁聽時劉墉有嚴格規定,要乖乖坐好,不許出聲。
劉墉說,十幾天下來,兩個小家伙最大的進步就是知道尊重課堂。
02
不禁為劉墉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衷心地點贊!
我們都知道,劉墉教育孩子特別有經驗,他的一對兒女都非常出色,兒子是哈佛大學博士,女兒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,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。
很多前年,筆者聽劉墉介紹如何教育孩子,對其中一個細節至今仍然印象深刻:
劉墉說,到了吃飯的時間,兒子還沒有下來吃飯,那么劉墉是不等他的,會自己先吃。
等兒子來了,就只能吃剩下的飯菜,剩下什么就是什么,剩下多少就是多少。
在我們大多數家庭里,吃飯時孩子是最重要的人,孩子不來要三番五次去叫,不來大家要等,就算有事不能過來,哪怕是在玩游戲,也會把最好的飯菜給他留足,然后別人再吃。
哪一種作法最好?恐怕會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。
但我覺得,劉墉的作法最具有教育意義。
03
在前幾天的文章中,我提到了郭德綱教育兒子的方式,并引用了郭德綱的原話:
“你把他罵夠了,他出去之后就沒有人再罵他了。”
雖然我在文章中特意解釋,郭德綱所說的“罵”,指的是對孩子犯錯誤的嚴格管理和懲罰,指的是給孩子從小立規矩,遵守規則,并不是說天天無緣無故罵孩子,但仍然有讀者覺得這樣做并不恰當。
有讀者留言說,難道家不是溫暖的地方嗎?非要罵才是管教嗎?都什么年代了還延續這種方式?
這實在是錯誤地理解了家庭溫暖的含義,也忽視了家庭教育的嚴肅性。
有另一位讀者留言對其進行反駁,深得吾心:
我給孩子說的話就是,社會不是你媽,沒人會慣著你!
04
關于慣著孩子,我的一位鄰居就慣出了水平。
他家的獨子從小要啥就給啥、想啥就做啥,一定是有求必應,心想事成。
無論多么出格的事情,做出來父母都會原諒,一丁點管教的意思都沒有。
最著名的一次,是媽媽剛剛把飯做熟,孩子就把一泡尿痛痛快快都撒到了鍋里。
令人難以理解的是,一家人不但不生氣,還哈哈大笑。
這種事本來別人是不知道的,但他的父母把這事當成笑話,逢人便講,像孩子考了一百分一樣榮耀。
長大后,孩子更是經常調皮惹禍,不斷被人找上門來,父母不斷幫著擦屁股,但從來沒有想過要嚴格管他。
最后,聽說他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,終于出了點不大不小的事,“進去”了。
相信在里面,肯定沒有人慣著他了,相信現在他的父母,肯定心中會有悔意。
05
對孩子最大的愛,是讓他明白這個社會的規則,讓他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。
畢竟,孩子將來要活在這個社會當中,而不是一直留在父母身邊。
火車10點開,不會等你到10點零1分,晚一點兒都不行。
步入職場,同事不會把飯端到你的桌子上,老板不會給你定鬧鐘。
沒趕上飯點兒只能餓著,天天遲到只會被炒魷魚。
每一位家長都承擔著兩種角色,既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,又要讓孩子感受到教育的嚴格。
劉墉對孫子孫女說得好:只要上課,就不能撒嬌耍賴。
爺爺很慈祥,爺爺老師很嚴格。
家里很輕松,家里的教室很嚴肅。
告訴孩子這個社會的規則,讓孩子學會和這個社會相處,才是真正的愛,才是理性的愛。
總是讓孩子活在自己的羽翼下,無條件地對孩子縱容,表面上是愛孩子,實際上是在給孩子人生的路上挖坑。